電解鋁產能過剩已成為全球性問題,中美雙方在G20峰會期間達成共識,共同應對全球電解鋁產能過剩。
近日有外媒報道稱,中國企業大量出口鋁材至墨西哥,然后轉口美國,
6063鋁管以此繞過“雙反”關稅。隨即中國有色金屬加工工業協會昨日發表聲明稱,上述外媒報道嚴重脫離事實,混淆視聽,目的是為今年9月29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召開的332聽證會制造輿論。
今年9月29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將召開“332”聽證會,這一會議也經常被認為是美國未來啟動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等貿易救濟措施的“先兆”。
而國內鋁業龍頭中國忠旺(01333.HK)也回應稱,該報道指控不實。公司一直秉行公平、依法及有序的商業競爭,嚴格遵守所有適用的國際貿易規則和出口產品之相關政府法規。
中國有色金屬加工工業協會表示,在2015年全球鋁消費增速明顯放緩的情況下,中國鋁消費仍然保持8%左右的增長速度,而當年除中國以外的市場鋁消費增速僅為1.5%。事實上,近十年來,中國每年的鋁材凈出口量占鋁材總量比例不到10%,絕大部分鋁材都由國內市場消化。
去產能陷入“拉鋸戰”
中國電解鋁去產能工作也一直在推進當中。今年,湖北漢江丹江口鋁業已經拆除了2萬噸電解鋁生產線,
6063鋁方管剩下10.5萬噸的電解鋁生產線,但并未全部開工!笆濉逼陂g,湖北省已淘汰電解鋁落后產能12.7萬噸,超過國家下達的10萬噸目標任務。目前,年產能共11.8萬噸,比2010年同比下降74%。
據統計,目前處于關停的電解鋁產能達427萬噸/年;截至2015年底,累計關停電解鋁產能達815萬噸。
不過,雖然電解鋁去產能的工作一直在推進過程中,但是電解鋁產能在8月份卻仍然出現了增長。卓創資訊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8月全國電解鋁冶煉企業總產量達到277.5606萬噸,較7月份增長2.6999萬噸,漲幅0.98%,較去年同期增加20.2221萬噸,增幅7.86%。
部分地區電解鋁新增產能持續上馬是產能增加的原因之一,據亞洲金屬網調研數據顯示,2016年1-5月中國電解鋁企業已經投產105萬噸新增產能,下半年預計還有170多萬噸電解鋁產能投產。
目前,電解鋁行業的產能轉移并沒有很好的與去產能相結合。電解鋁企業用電量高,電力成本在生產中占比較大,每生產1噸電解鋁需要14000度電,這讓很多電解鋁企業選址不得不考慮電價水平。有資料顯示,電力成本已經占據電解鋁成本的40%左右,是制約電解鋁盈利的最大因素。因此從配套設備上看,近年新上的電解鋁項目基本上都配套了電廠,甚至煤礦。這意味著后期電解鋁產能中配備自備電廠產能的比例將明顯上升。
第一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發現,新增電解鋁產能主要集中在山東、新疆及內蒙等地,這些地區無一例外具有煤炭及電力優勢。英國商品研究所鋁部亞洲區研究總監萬玲也曾表示,全球電解鋁產能增加主要來自于中國山東、新疆和內蒙古三個省區。而對于發生在這些省區的新增電解鋁產能消息往往能夠引起市場波瀾。
近日就有消息稱內蒙古達拉特旗人民政府、達拉特經濟開發區管委會與河南明泰鋁業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開封嵩基集團就年產1000萬噸電解鋁項目召開前期溝通洽談會,且希望在進一步磋商的基礎上,年產1000萬噸電解鋁項目能盡快在鄂爾多斯落地生根。雖然消息很快被明泰方面否認,但是新增產能的預期已經開始在市場發酵。
破解僵局
同時,一大批電解鋁企業正在行業“陣痛”中負重前行。
據統計,中東部地區有570萬~600萬噸的電解鋁產能,由于缺乏低廉的電力,很多企業往往虧損運行,特別是河南、貴州、廣西、四川等地。云南個舊有色金屬廠商白熹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些地區的產能并不落后,淘汰沒有法律依據,企業不到現金流完全斷掉,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自身,都很難自愿退出。
《經濟日報》曾報道,為減少虧損,很多電解鋁企業果斷采取彈性生產措施自救,包括全部或部分停槽、減產、提前大修電解槽、延遲大修槽復產、提前淘汰低效產能等。而事實上,電力供給過剩正使得電解鋁企業購電成本大幅下降,行業生產成本中樞不斷下移,盈利能力開始轉好,很多電解鋁企業又都開始了復產的步伐,焦作萬方已經在6月底重啟了1.3萬噸的電解鋁項目。消息來自:
http://www.seguranca-informatic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