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 話:022-86888900 86888901
手 機:15922120585 13502188418 13212215953
傳 真:022-26821277
經 理:朱法奎 朱良壘
郵 箱:tjtswy@163.com
地 址:天津市北辰區
3月18-19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年會”在京舉行,6063鋁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出席開幕式并致辭。論壇以“中國與世界:經濟轉型和結構改革”為主題,圍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全球化、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等議題進行探討。俄羅斯鋁業聯合公司主席,En+集團主席奧列格·杰里帕斯卡在論壇上發表演講,建議中國鋁行業轉向可持續發展。同時,俄鋁向與會人士和媒體分發了題為《可持續發展道路:中國鋁產業的結構性改革》的書面報告,文中對中國鋁產業現狀進行了梳理,同時對比國外發展歷程和經驗,對中國鋁產業的發展提出了建議。
現全文轉載如下:
概要
事實已經證明,中國對鋼鐵、煤炭以及現在的鋁行業所進行的結構性改革是有效的:關閉過時產能實現了對自然資源的更高效利用,商品價格反彈,企業盈利能力恢復,以及發起大量債轉股互換交易。讓實際數字來說話。2016年中國前10名鋁生產商的集中度已經占到65%,更重要的是,2015年中國關閉的鋁產能已近450萬噸。然而,解決鋁行業供給過剩的任務仍然遠遠未能完成,2016年,中國鋁產能凈增長600萬噸(占總運行產能的20%),氧化鋁產能凈增長1356萬噸(同比增長了25%),這讓此前的努力付諸東流。
如果考慮一下其他發達國家的經驗,我們認為中國政府的意見對于行業未來的健康發展是完全合理的。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沒有正確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從而導致了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和長期的經濟衰退。相比之下,美國在適當的時間停止了產能擴張,轉而主要關注再生金屬的生產(因為鋁是100%可回收的),同時轉向高端下游產品的生產。行業專家指出,中國鋁消費增長勢必會放緩,中國將會走上美國和韓國此前曾走過的那條道路,即人均鋁金屬消費量穩定在20kg(目前中國人均鋁金屬消費量恰好是20kg)。
中國政府也非常重視社會責任、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等問題。中國現在被廣泛認為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真正領導者,中國計劃于今年下半年推出的碳市場(ETS)就是根據“巴黎協定”實現中國宏偉目標的主要工具。中國碳市場的某些基本條款目前尚未確定,但中國政府需要確保市場規則能夠刺激市場主體采用可持續方法來開展業務:提升能源效率,采用綠色生產技術,降低煤炭消耗以及轉向基于非化石能源的增長。正確制定ETS相關原則將能夠使市場實現自動調節和自我管理,從而促進經濟轉向綠色發展模式。
1.聚焦鋁行業:主要挑戰
a.國內需求增長放緩。在過去幾十年中,中國鋁行業經歷了需求迅速擴張的過程:年均復合增長率(CAGR)從20世紀90年代的12%上升到21世紀前10年到18%,但從2011年開始增長出現了減速,2011年至2015年期間的年均復合增長率(CAGR)為11%,2016年的增速則只有7%。研究機構CRU預測,到2020年中國的年均復合增長率(CAGR)將進一步降至4%,到2025年僅為2%。鋁需求增長主要是由于基礎設施和建筑方面的巨大投資。2016年中國國內人均原鋁消費量達到20kg(根據中國境外消費的半成品出口進行了調整)。這一數值已經超過了美國和日本的人均原鋁消費量。美國和日本兩國都曾經經歷過鋁消費快速增長,直到達到人均20kg這一水平,此后原鋁消費量起初保持穩定,然后2016年美國人均消費量降至17kg,日本人均消費量則降至16kg。中國更可能發生韓國的情況:1990-2010年期間需求快速增長,年增長率達到9%,其后是2011-2016年期間增長率下跌至僅為2%。韓國的原鋁消費量穩定在20-22kg(按半成品出口進行了調整)。根據其他國家的歷史趨勢和經驗,我們得出結論是,中國已經達到了國內原鋁需求擴張的物理極限。
中國再生鋁的當前份額約為20%,與1973年美國原鋁消費峰值時的水平相同。從那時起,再生鋁在美國鋁消費總量中的份額逐步提高至40%。過去10年鋁消費爆炸性增長將導致更高的廢料產生量。在未來幾年,再生鋁將取代中國對原鋁的需求。這將是原鋁需求放緩的另一個因素。
b.高集中度、無序擴張和生產紀律薄弱。由于可以輕易獲得金融和自然資源(特別是煤炭資源),私營公司在沒有對需求進行正確評估的情況下紛紛積極擴大產能。同時,私營公司在環境標準和工作條件等方面能夠享受更為寬松的監管制度。其結果是,因為需求增速持續放緩,市場不足以吸收這種持續增長的供給,因而市場平衡被扭曲。在過去4年中,中國鋁產能擴大了約57%,到2016年底,產能超過中國國內需求的比例已經高達30%以上。因此,2011至2015年期間,鋁價持續下跌,并迫使中國政府不得不處理產能過剩問題,同時也不得不面對削減無利潤生產設施所帶來的各種社會后果。與此同時,鋁產能擴張被集中在某些人口密度高的非常小的區域,特別是在山東省。山東1000萬噸的運行產能占到了中國運行產能總量的28%,也占到了全球運行產能的16%。
c.供給側改革:進展分析。鋁產業并沒有遵守有關產能過剩行業的政府指導方針。與鋼鐵和煤炭行業不同,鋁產業投產了400萬噸新增產能(占到了截至2015年12月總運行產能的13%),同時,2016年期間,有240萬噸原有產能重新啟動(占到了截至2015年12月總運行產能的8%)。大部分新增產能是由私營公司實施的。
d.鋁產業的環境影響。鋁產業的發展在包括氧化鋁冶煉和發電在內的全產業價值鏈上對環境具有全面的負面影響:
鋁冶煉廠、氧化鋁冶煉廠和燃煤電廠排放的空氣污染物(中國90%的冶煉廠采用燃煤發電):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一氧化碳、氟化物等;
引起氣候變化的碳排放(鋁產業每年排放約6億噸二氧化碳,約占中國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的6%);
固體危險廢物-鋁電解槽廢襯;
赤泥;
煤灰;
廢物存儲需要占用大量農業用地。
中國39%的鋁產能和79%的氧化鋁產能位于沿京津冀地區的一個小區域內,特別是在山東、山西和河南省,該地區合計僅占到中國全國面積的5%。污染設施過度集中在這樣一個小區域內是經濟主要結構性失衡情況之一,并且成為導致嚴重霧霾的原因之一。此外,媒體曾多次報道過眾多金屬鋁、氧化鋁和電力設施在沒有通過環境影響評估(EIA)情況下違規建設的案例。對這些省份的廢物積累規模和累積廢物總量進行正確監督和處理已經成為一項迫切要求,否則這可能會對環境、農業以及人民健康造成致命后果。
e.不可持續的債務結構。很多公司依靠債務作為主要資金來源來擴大產能。中國鋁產業的債務權益比率估計為4:1,而正常水平應為1:1。2016年,鋁業的債務總額達到了5千億元人民幣。我們研究了相關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表,結果發現許多研究對象的債務結構是不可持續的,因為短期債務占到了總債務的50%。同時,鋁行業在2016年依然處于低利潤率狀態,合并利潤僅為160億元人民幣,而2013至2015年期間合并利潤則為負數。
f.國際貿易壁壘。由于中國的產能過剩,包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歐洲等在內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對中國鋁產品征收反傾銷和反補貼稅。
2.應對供給過剩的國際經驗
a.全球轉向再生鋁。鋁的一個關鍵優勢是它能夠實現100%回收利用。此前生產的鋁中,大約有75%仍在使用中。在能耗方面,再生鋁只需要原鋁生產所需能耗的5%。再生鋁生產已經占到全球鋁產量的30%,而且其份額而在不斷增長之中。一旦鋁消費量擴大到人均20kg左右,從經濟角度看,積累的鋁就已經足夠多,能夠成為生產再生金屬的原料來源。在達到上述人均消費水平后,美國已經停止擴大初級金屬產能,并將重點放在再生金屬生產方面來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原鋁人均消費量從20kg下降至17kg,而再生鋁的消費量則大幅增加,其份額增長了一倍,從20%增長至40%。
b.俄羅斯案例(5步發展)。俄羅斯在過去25年中在國內和國際兩個層面上均經歷了鋁需求縮減的情況。
1)政府首先鼓勵多家公司合并成兩家大公司,合并工作在2007年最終完成。
2)公司變得對需求反應很敏感,能夠根據需求來優化生產。
3)啟動IPO和債轉股互換以達到去杠桿的目的,同時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4)改進產品組合,開發增值產品和新合金,加大研發投資。
5)轉向環境可持續性:減少排放,改善廢物處理等。
俄羅斯在鋁行業在實施環境計劃方面取得的成就:
自1990年以來,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減少了54%。
自2011年以來,特定生產排放量減少了13%。
清潔能源在電力消耗中的份額越來越大(目前為93%),同時確保對能源資源的最有效利用。
c.日本案例(補貼、僵尸企業)。中國現在面臨的許多問題類似于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這一段時期所遇到的問題:增長不平衡、政府刺激、產能過剩、住房市場過熱、金融體系資本充足率嚴重不足等。日本試圖通過用大量廉價信貸刺激經濟來維持GDP增長率,這反過來卻導致產能過剩問題和資產價格泡沫的惡化。人們曾預計這種經濟增長在可預見的未來將繼續,并能夠吸收不合理的產能擴張。1986至1989年期間的高水平資本支出對后來的經濟衰退具有兩個重要影響:第一,日本企業部門擔負了沉重的債務:其次,整個經濟遭受了長期的產能過剩。當利率最終上升時,很多公司往往無法承擔資本成本,這使銀行在資產負債表上留下大量不良貸款。在后來的25年中,日本平均GDP增長率低于1%。
3.中國鋁產業的道路
a.促進合并。建議整個行業合并成4-5家大公司。作為這一步驟的一部分,必須實施正確的公司治理程序并提高透明度:
在企業所有人、董事會和管理層之間就實際權力和責任建立有效的分配制度;
作為一項強制性要求,將獨立董事和債權人代表納入董事會;
采用國際報告標準。
b.在不關閉任何生產設施,也不對人員就業造成負面影響的情況下,根據需求優化合并后公司的產量,優化幅度為10-15%:
一旦市場需求和供給達到平衡,行業利潤率恢復正常,行業的經濟公平水平和整體盈利能力也將自然恢復;
對此前閑置的產能進行監控:在生產暫停的情況下取消相關許可證以及廢物/排放配額:在生產恢復的情況下,公司需要重新取得相關配額/許可;
限制在工業設施高度集中地區和重污染地區進行擴建。
c.實施債轉股互換以清理資產負債表,使債務權益比率達到50:50的舒適水平。中國8家主要鋁業公司的債務總額估計為3千億元人民幣。在這方面,促進公司上市是另一個有效措施。目標是實現可持續的資本結構,減少利息支出,并使自由現金流正;。這也將對金融體系中銀行貸款質量產生積極影響。
d.促進轉向再生鋁。限制原鋁產能擴張,促進廢料收集系統和再生鋁生產的發展:
再生鋁行業不消耗不可再生的鋁土礦和清潔能源;
中國廢鋁產生速度一直在增長,同時,由于2000年以來中國的鋁消費出現了爆發式增長,廢鋁產生速度還將進一步增長;
對環境的影響無可比擬;
再生鋁產業就業率要高得多;
企業可以有效地沿靠近客戶的國家進行生產設施布局,從而優化物流體系。
e.實現專業化,開發增值產品和下游產品:
政府應批準每個公司在具體細分市場的創新發展計劃;
實施生產系統;
對無利可圖的生產設施進行轉換;
例如,通過為航空航天產業開發國產合金和高端產品來支持進口替代。
f.將污染密集型設施搬遷至國外:
冶煉設施應移至擁有大量清潔水電資源的國家(巴西、加拿大、印度尼西亞等)
氧化鋁冶煉設施應轉移到有鋁土礦資源的國家(印度尼西亞、越南、澳大利亞等)
g.制定并實施相關環境計劃,減少公司規模擴大后廢物和排放物的產生:
利用這些公司的資源,回收私營公司不合理擴大產能期間所積累的廢物(赤泥、煤灰、固體廢物)。釋放原本用于廢物儲存的土地,并進行全面土地修復,以方便其他行業和當地居民使用;
采用最佳環境標準并公開披露有關排放的信息;
轉向綠色發展;
對生產系統和員工進行進一步開發,其中包括再培訓、資質提升和質量管理等。
4.政府的政策選項
a.實施整合計劃。制定并實施行業整合計劃。銀行可以扮演促進者的角色,促使企業通過債轉股互換實現整合。
b.對于污染設施高度集中地區和污染嚴重省份,對擴大煤炭產能和消費進行直接限制。
限制沿產業價值鏈的擴張活動,其中包括在污染地區建設氧化鋁冶煉廠和自備燃煤發電廠;收緊監管;
在環境合規程序、實際排放和廢物管理等方面加強監督;
加強對煤炭消費增長的監管;
將對水泥行業采用的政策法規復制到鋁和氧化鋁行業,以減少冬季霧霾期的排放。
c.制定經濟激勵措施以促進非化石能源使用增長:環境稅和碳定價
將環境稅調整到能夠刺激公司對環境系統進行投資以減少排放和改進廢物管理的合理水平;
實施碳定價-推出碳市場,這不僅是轉向低碳技術的主要工具,同時也是刺激全國絕對二氧化碳減排的主要工具。作為“巴黎協定”的領導者,中國需要通過以下方式確保減排:
在國家和每個行業層面上制定明確而精確的碳排放上限目標,以評估ETS的效率;
與歷史數據相比,確保每個企業的年排放增長率為負;
除已經包括在內鋁冶煉和自備發電以外,也將氧化鋁冶煉引入ETS;
對2017年7月1日之后啟動的任何新設施采用付費配額分配;
鋁產業沿價值鏈的總碳排放配額每年減少3-5%(絕對數)6063鋁方矩管。配額分配的歷史方法應適用于鋁行業,2017年下半年的免費年度配額總額不得超過2014至2016年期間的行業平均排放量;
將碳價設定在能夠刺激企業減少碳排放的合理水平,至少在短期內應達到每噸二氧化碳100元人民幣。
碳市場應被用作一個鼓勵企業轉向非化石能源發展模式的經濟工具。6063角鋁除非每個行業以及每家公司的總排放量絕對數每年都在減少,否則中國將無法解決環境問題,也無法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此外,確保環境政策的透明度也非常關鍵,從而能夠監測政策效果以及生態方面的積極變化。
促進非財務(可持續性)報告的實踐。公司應在獨立環境組織的幫助下準備此類報告。這種方法能夠證明企業環境合規性,確保透明度,并能夠向消費者傳達公司政策。消息來自:http://www.seguranca-informatica.net